在碳中和道路上,為何光伏比風電、核電、水電更好?
作者潮落竹生,在雪球設有同名專欄。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輪光伏板塊的調整幅度令人心碎。短短一個多月光景,直奔腰斬、一地雞毛。說好的確定性最強的賽道,就這么中道崩殂了?
別慌。作為“碳中和”的中軍先鋒,以隆基股份等為首的光伏軍團自2020年中啟動第一波主升,已一路蒙眼狂奔18個月,均值回歸是必然現象,同時適當將主角光環雨露均沾給接駁板塊更是一種“美德”——所謂百花齊放才是春。
關于光伏,實際上,未來十幾二十年的美好幾已注定。一個時期的休息盤整,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本文作為我們“碳中和”系列的第三篇,暫將主角從儲能轉回光伏,一則它確是不可繞過的主題,二則也為處于晦暗狀態的光伏板塊投資者打打氣。
本文核心在于討論三個問題:
一是光伏在碳中和道路上的地位如何,為什么他比風電、核電、水電更好?
二是光伏市場空間有多大,怎么實現規;?
三是簡評下那些值得關注的公司。
以下進入正文。
工業革命以來的一百多年里,人類活動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相對于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提高了47%,比自然環境下2萬年時間能增加的濃度還多,全球平均氣溫也升高超過1.2℃。
因此帶來了冰川融化、洪水和干旱頻繁、蚊蟲疾病加劇、呼吸道疾病增加等問題,氣溫升高還顯著降低了農作物生長速度,氣溫每上升1℃,農作物產量就將降低10%。所以,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本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緊迫局勢下,《巴黎協定》應運而生,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下,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就成為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根本的舉措。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標,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計劃設定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則在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數據,2017年能源活動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3%,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而能源排放活動中,發電和供熱行業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重最高,達到30.4%,在中國,這一數字甚至高達41.6%。
因此,要實現碳中和,能源活動領域的零碳燃料替代是主要內容。
所謂零碳燃料,即在能源生產、使用過程中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常見的有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核能、沼氣等。
如今,煤炭、石油、天然氣仍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費,占比85%,零碳清潔能源占比小,太陽能和風能加起來不到5%。
根據《BP世界能源展望》對全球碳排放做出三種場景下的假設,包括一切如常場景、快速轉型場景、凈零場景,每種假設都對應著不同的碳排放變化結果和能源構成變化。
不管是哪種場景,近幾年碳排放將會達到頂峰都幾乎是確定的,在2050年,上圖中橙色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都呈現巨幅增長。并且在可預見時期內,碳中和發展越快,力度越大,時間越長,可再生能源占比越高。
從能源的使用上看,電能、熱能、液體燃料是三種最重要的能源終端形式。想要合理使用零碳能源,最佳方法就是轉化為電力。
因為電力容易做到“標準化”和“可控化”,有著節能、清潔、高利用效率等優點,同時也是目前實現碳中和成本最低、最為成熟的技術路徑。所以電力的應用必然是越來越廣泛,根據世界能源署(IEA)測算,到2050年,全球電力消費量將是目前的2.5倍,屆時,電力將占全球終端用能的一半。
那么,使用太陽能、風能、核能等零碳燃料發電,促進電力的綠色轉型便成為實現碳中和的核心所在。
在碳中和的條件下,若要滿足未來新增的電力需求,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計2050年全球電力消費中約有86%的電力來自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意味著未來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平均年度新增裝機規模需達到700GW,是2019年新增裝機容量的4倍。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月13日立即報名>> OFweek 2022儲能技術與應用在線峰會
-
1月20日立即報名>> 領英光伏出海私享會 - 備戰光儲新機遇之“數”與“術
-
2022年3月搶先報名>> OFweek 2022華南光伏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品牌廠銷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 2021(第十二屆)太陽能光伏產業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伊斯拉如何解決電池片良率不足、成本高企等行業痛點?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精選福祿克白皮書——光伏行業解決方案
-
8 風口上的隆基股份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